其他
[搬运工] 原罪(第五集)
顺便,《原罪》系列的前面几集请见:《原罪》、《原罪(续)》、《原罪(续二)》,以及《原罪(第四集)》。
简而言之,Sahin老板这篇大作,主要讨论了打完BNT疫苗后的突破感染病例血清,针对BA.1、BA.2、BA.4、BA.5以及早期各款VOC的抗体中和免疫和记忆B细胞形成。(以下部分内容借鉴了知乎大佬·真学霸@dreamerchen老师的思路,特此鸣谢)
——结果,一图秒懂,请品鉴:
上边左图是抗体中和测定结果, 左图的纵轴是各款变异株针对各种接种状态的中和活性相对于标杆的滴度比,此处标杆选用的是原始株; 然后左图的各种颜色曲线则代表了各种接种状态,其中浅绿色空心圆=接种两针BNT疫苗、深绿色实心圆=接种三针BNT疫苗、浅紫色空心三角=接种两针疫苗+Omicron突破感染,深紫色实心三角=接种三针疫苗+Omicron突破感染; 最后,上边的右图则是左图各种变异株vs接种状态的具体数据。
Beta和Omicron都能够对接种两针BNT疫苗的血清实现免疫逃逸(如上图黄色方框所示),当然这一点我们已经知道了; 接种第三针BNT疫苗能提高omicron BA.1 & BA.2的抗体滴度(如上图绿色方框所示),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已经知道了; Omicron家族最新代表BA.4/BA.5能够对接种两针BNT疫苗的血清实现免疫逃逸(如上图红色方框所示),当然这一点我们还是已经知道了。
以上都不算特别焦虑,毕竟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焦虑之处在于:对于BA.4/BA.5而言,不管是接种三针BNT疫苗,还是接种两针BNT疫苗再突破感染BA.1,甚至接种三针BNT疫苗再突破感染BA.1,最后的中和抗体滴度几乎是一样的……这是啥子鬼?(并且,其实对于BA.2而言,已经隐约能观察到这一趋势了……)
各位可能会好奇了,BA.4/BA.5跟Omicron家族老一辈的刺突蛋白RBD结构域差异,满打满算不过才三个位点而已(也就是452、486和493),那么为啥这俩奇葩的免疫逃逸这么猛,还这么邪门儿?
以至于不管怎么打针或是突破感染,最后的中和抗体滴度都没有本质区别?
——各位可能已经猜到原因了……请再品鉴啦:
一句话总结:不管是接种疫苗还是突破感染,都没法有效激活或者扩增针对Omicron特异性表位的记忆性B细胞;
或者换个角度:抗原原罪已经锁死了各位最初接触到的表位。
当然啦,其实在上一集里边儿,北大谢老师组就已经向各位深刻展示过这一惨况了~
——请回顾品鉴:
最后让我们例行挖个坟,鞭个尸~
——请憋笑品鉴:
哦对了,刚好王博士前两天也搬运了Sahin老板这篇文章,
咱们不妨瞅瞅王博士的精彩表演呗~
——请品鉴(点下图跳转原文):
王博士这是食言而肥了啊~
另外,王博士似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BA.4/BA.5针对三针疫苗+BA.1突破感染的免疫逃逸效果这么猛,主要原因并不是什么“进一步突变”,
而是抗原原罪,而是抗原原罪,而是抗原原罪。(重说三)
BTW,咱忍不住要膨胀一下,试着驳一驳Sahin老板关于“广谱”的说法。
——请品鉴:
——请换个角度品鉴:
所以呢,打三针疫苗+发生一次BA.1突破感染的血清,可以有效中和除了BA.4/BA.5之外的变异株,这种情况其实不叫“广谱”~因为从抗原距离的意义上来说,原始株、Alpha、Beta、Gamma、Delta这些统统都只能算同一谱,(并且刚好是疫苗本身就足以搞定的那一谱)
然后……BA.1和BA.2算是另外一谱,(并且刚好是自然感染BA.1之后天经地义应该搞定的那一谱)
Sahin老板所谓的这个“广谱”,其实只能算“两谱”……而且一旦碰到第三谱(BA.4/BA,5),当场就拉了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如需留言评论,请移步后花园:
另外,本人知识星球正式开通:
以后某些散碎且时效性比较强的抢跑信息,可能会选择首发那边儿。
以上,散会啦!